在市政道路照明工程中,超过68%的采购方存在"高价即优质"的认知偏差。某开发区曾因盲目选择进口品牌路灯,导致预算超支300万元却未达到预期照明效果。
一、光源功率≠整体价值
许多采购方将LED模组功率作为核心指标,实际上光效系数才是关键。某市政项目对比测试显示,120W光效140lm/W的模组,实际照明效果优于150W/110lm/W产品。
二、配置堆砌陷阱
部分供应商刻意强调太阳能板功率、电池容量等参数。某园区采用双倍容量配置方案,后期维护时发现60%的储能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。
三、工程适配性原则
高速公路与社区道路的光束角需求差异达40%。曾有用错配光型灯具导致交通事故率上升的典型案例,后期改造费用是初装费的2.3倍。
四、全周期成本核算
采用某国际品牌路灯的工程案例显示,5年维护费用占比达初期采购成本的75%,而同性能国产方案的维护占比仅为38%。

五、智能控制系统适配度
某智慧城市项目配置了过度复杂的控制系统,实际使用率不足设计功能的30%,造成每套路灯多支出800元无效成本。
本文章由 重庆华投市政设施有限公司 整理发表,重庆华投市政设施有限公司专业的市政工程解决方案专家,欢迎来电咨询。